7月25日 星期五 晴众团优配
7月的午后,望江挑花传习基地里光线明亮,何冬霞老师正专注地摆弄着棉布上的丝线。她指尖翻飞间,青白色的纹路已在布面铺展开来,翻转布料,两面的图案竟完全重合,找不出丝毫差异。“这就是望江挑花的独特之处——青白相间,表里如一。”她抬眼解释,语气里带着对这项技艺的熟稔与自豪。
工作台一侧的收纳架上众团优配,整齐摆放着各式工具:粗细不一的钢针、绕着青白棉线的木轴、叠得方正的素色棉布,还有几本厚厚的活页夹。翻开活页夹,里面是手绘的纹样图稿,传统的几何纹样旁,散落着几页新画的植物图案。
聊起与挑花结缘的十几年,何冬霞的叙述清晰而平实。从最初跟着汤老师做兴趣作品众团优配,到如今在传习基地专职推广,她见证了这项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的起伏。手机屏幕亮起,是她和汤老师运营的抖音账号,“现在来探访的大学生很多,大多是刷到视频找来的,”她笑着说,“能通过这些平台让更多人知道挑花,挺有意义的。”
展开剩余50%谈及传承中的困境,她语气诚恳。“目前推广还是以我们这些人零散发力为主,学校里只有一小(望江县第一小学)开设了兴趣课,覆盖面太窄。”她拿起一件挑花制成的挎包,“手工制作耗时费工,一个包要做两三天,成本降不下来;机器又达不到要求,做不出双面效果。”布制品的保存也是难题,工作室的窗帘总是紧闭的,“夏天得格外注意,晒了就容易变色。”
临别时,工作室里还有许多老师正在挑花。银针穿梭,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们专注的侧脸上,也落在那片逐渐成形的青白纹样上。这场景让人忽然明白,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被动等待,而是像这挑花的丝线一样,既要扎根传统的土壤,也要主动牵起与时代相连的线。
或许正如那些在布面交织的纹路,唯有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找到契合点,才能让望江挑花这样的非遗,在时光流转中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。
作者:2024级本科生 汪羽蒙
来自单位:山东大学(威海)数学与统计学院众团优配
发布于:山东省国内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